各类公共场所当中,人流密集,环境复杂,往往最容易爆发各类传染性疾病,为了阻断疾病传播,公共场所消毒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。消毒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和细菌的传播,还可以保障公共场所的卫生和安全。但是,执行公共场所消毒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。消毒协会CDCA中消防协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进行探讨。
一、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
在执行公共场所消毒时,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至关重要。消毒剂一般可以分为化学消毒剂和物理消毒剂两种类型。化学消毒剂包括氯化物、过氧化物、乙醇等,可以有效地杀灭病毒和细菌,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。物理消毒剂包括紫外线、高温蒸汽等,使用相对安全,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。
在选择消毒剂时,需要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选择。例如,在医院等高风险场所,应该选择高效的化学消毒剂,并严格遵守使用规范和安全操作要求。在公共场所如酒店、商场等场所,可以选择相对温和的消毒剂,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浓度和使用量。此外,在使用消毒剂时,也需要注意适当的保护措施,避免皮肤和呼吸道受到伤害。
二、消毒方式和周期
消毒方式和周期是执行公共场所消毒的重要问题。消毒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手工擦拭、喷雾和高压雾化等。手工擦拭适用于一些小面积和不规则的物品表面消毒,但操作较为繁琐,效率较低。喷雾和高压雾化消毒方式可以快速、均匀地覆盖整个场所,并且适用于不同材质的物品表面消毒,但也需要注意安全和使用规范。
消毒周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执行消毒的频率。在公共场所消毒中,需要根据场所的特点、人员流动性和使用频率等因素来制定消毒周期。例如,在人员流动频繁的地铁站、机场等场所,需要每日甚至每几小时进行消毒;而在商场、办公楼等场所,可以根据人员使用情况和物品表面清洁程度等因素,制定适当的消毒周期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执行消毒周期时,应避免过度消毒,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必要的影响。
三、消毒范围和重点
执行公共场所消毒时,需要明确消毒范围和重点。消毒范围一般包括公共场所的地面、墙面、门把手、电梯按钮、洗手间等部位。消毒重点应针对人员频繁接触和易受污染的部位进行重点消毒,例如门把手、电梯按钮、售货机等。此外,还需要注意一些易被忽略的部位,例如垃圾桶、卫生间水龙头等,也需要进行消毒。
四、安全保障和人员培训
执行公共场所消毒需要严格遵守安全保障要求。在使用消毒剂时,需要配备相应的防护设备,例如手套、口罩等,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。消毒剂的存放和使用也需要遵守相应的规范和安全要求,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。
五、注重通风换气
公共场所消毒后,需要注重通风。通风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和存留时间。特别是在密闭的空间内,通风更加重要。在公共场所消毒后,可以通过开窗、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方式增加通风,提高室内空气质量,降低病毒和细菌的传播风险。
在执行公共场所消毒时,需要配备专业的消毒人员,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。消毒人员需要了解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、消毒方式和周期、安全保障等知识,同时也需要掌握消毒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技能。此外,还需要做好消毒记录和报告,对消毒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。
综上所述,执行公共场所消毒需要注意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、消毒方式和周期、消毒范围和重点、安全保障和人员培训等问题。只有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下,才能够保证公共场所的卫生和安全,有效地防止病毒和细菌的传播。
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毒防疫与生物安全应急分会(CDCA中消防协),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病因生物学专家、原海军卫生防疫队消杀灭科主任王晓东等专家领导发起筹备,在国家卫健委和国家民政部的统一指导下,于2022年2月在北京正式成立。